欢迎访问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今天是
    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团队徐吉静教授入选第五批国家重要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发布日期: 2020-12-02  浏览:
  • 日前,2020年国家重要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名单下发,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团队徐吉静教授入选,标志着我实验室在高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是国家重要人才计划的一部分,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并有很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使之成为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徐吉静教授简介:

    徐吉静,男,汉族,1981年出生,籍贯山东。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和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18年)等奖项或荣誉。于2006和2011年在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1至2017年作为博士后和副研究员在长春应化所开展科研工作。2018年全职回吉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特别是在高能量密度金属空气电池关键材料开发、原型器件研制、电芯集成与评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受到该领域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近5年相关成果在Nat. Energy(1)、Nat. Commun.(3)、Angew. Chem.(2)、Adv. Mater.(4)、Energy Environ. Sci.(1)、CCS Chem.(1)、ACS Nano(1)等国际著名期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被他引5000余次,个人H指数32。获授权专利1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吉林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吉林省“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13项科研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课题组研究方向:外场辅助固态金属空气电池新体系研究

    金属空气电池拥有超高的能量密度,其研究和开发对未来高端电子产品、大规模储能和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然而,受限于空气正极反应动力学慢和电解质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空气电池潜在优势难以发挥,能量转换效率、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均亟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组在以下两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1)外场辅助催化电极材料。常规提升电极反应动力的方法是在电极表面负载高活性电催化剂,效果不显著。本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通过“外场辅助”提升金属空气电池反应动力学的新策略,进而提升电池综合性能。通过光场、磁场、热场、力场等能量场协同调控材料的电子和凝聚态结构,进一步调控材料的催化活性和电化学反应过程,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2)新型分子孔结构固态电解质材料。外场辅助的空气正极具有极强的催化活性,同时也会催化金属空气电池电解液的分解,严重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而当前常用的石榴石、钙钛矿、离子快导体等固体电解质在空气环境中成分或结构不稳定,无法使用于金属空气电池。本课题组以“分子工程学”为指导思想,以分子筛、MOF、COF、亚稳态氧化物等典型的分子孔道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理论模拟指导,在分子水平上对多孔材料进行孔道结构设计与剪裁,实现快速离子传导,开发系列空气稳定性高、电化学窗口宽、安全可靠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新种类,应用于外场辅助的金属空气电池,构建外场辅助固态金属空气电池新体系。这种外场辅助固态金属空气电池可有效解决当前金属空气电池发展的技术瓶颈,也可以将外界能量场直接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到电池中,省去了太阳能、风能、机械能和热能发电过程中电能转化的步骤,大幅提升外界能量场的转换效率,并获得更为优异的电池性能。

    课题组常年欢迎青年才俊(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加盟!


    近期学术成果:

    1.   Li-Na Song, Wei Zhang, Ying Wang Xin Ge, Lian-Chun Zou, Huan-Feng Wang, Xiao-Xue Wang, Qing-Chao Liu, Fei Li, and Ji-Jing Xu*, Nat. Commun., 2020, 11, 2191.

    2.   De-Hui Guan, Xiao-Xue Wang, Ma-Lin Li, Fei Li, Li-Jun Zheng, Xiao-Lei Huang and Ji-Jing Xu*,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9518-19524.

    3.   Huan-Feng Wang, Xiao-Xue Wang, Ma-Lin Li, Li-Jun Zheng, De-Hui Guan, Xiao-Lei Huang, Ji-Jing Xu* and Ji-Hong Yu, Adv. Mater., 2020, 2002559.

    4.   Ma-Lin Li, Xiao-Xue Wang, Fei Li, Li-Jun Zheng, Ji-Jing Xu* and Ji-Hong Yu*, Adv. Mater., 2020, 1907098.

    5.   Nan Luo, Gui-Juan Ji, Huan-Feng Wang, Fei Li, Qing-Chao Liu, Ji-Jing Xu*, ACS Nano, 2020, 14, 3, 3281-3289.

    6.   Xiao-Xue Wang, Shu-Cai Gan, Li-Jun Zheng, Ma-Lin Li, Ji-Jing Xu*,CCS Chem., 2020, 2, 1764–1774.

    7.   Zhe Li, Ma-Lin Li, Xiao-Xue Wang, De-Hui Guan, Wan-Qiang Li* and Ji-Jing Xu*, J. Mater. Chem. A, 2020, 8, 14799–14806.

    8.   Fei Li, Ying Wang, Ri-Sheng Bai, Xiao-Xue Wang, Ma-Lin Li, and Ji-Jing Xu*, J. Power Sources, 2021, 483, 229180.

    9.   Huan-Feng Wang, Jun-Feng Li, Xue-Xi Sun, and Ji-Jing Xu*, Nanoscale, 2019, 11,11513-11520.

    10.   Li-Na Song, Lian-Chun Zou, Xiao-Xue Wang, Nan Luo, Ji-Jing Xu*, and Ji-Hong Yu, iScience, 2019, 14, 36-46.